成果交流
当前位置是: 首页 -- 教学研究 -- 成果交流 -- 正文

参考文献

发布日期:2014-05-27   来源:

[1]陈艳华.新形势下大学教师可持续发展内涵探讨[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3:87-90.  

[2]陈卫东.调适心态:中小学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J].中学教育,2003,09,26-28.  

[3]陈碧祥.我国大学教师升等制度与教师专业成长及学校发展定位关系之研究[J].国立台北师范学院学报,2001, (14).  

[4]邓小泉,杜成宪.教育生态学研究二十年[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9,29(5),12-16.  

[5]邓偊,李颖.从管理视角探析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J].科技信息,2010,35,783-784.  

[6]顾桂斌,曹光明.中小学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内隐动因分析[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3,06,6-8.  

[7]蹇兴东,孙小伍.试论我国高等教育生态环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2,02,10-13.  

[8]蒋忠.学校文化建设与中小学教师可持续发展[J].青年教师,2005,08:45-47.  

[9]李亚杰.学习: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基石[N].光明日报,2007-11-24,007.  

[10]李嬿.大学英语教师可持续发展的途径[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5,01,102-103.  

[11]林杰,李玲.美国大学教师发展的三种理论模型[J].现代大学教育,2007,01,62-66+111-112.  

[12]刘亚宁,姚智慧.学校应该着眼于教师的可持续发展[J].湖南教育(上),2010,05:37.  

[13]刘志红.阅读:促进教师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6:112.  

[14]刘秀江,韩杰.对教师专业发展内涵的诠释[J].教育科学研究,2003,(4):5-8.  

[15]柳军.简论教师的可持续发展[J].石油教育,2004,01:69-70.  

[16]卢乃桂,钟亚妮.国际视野中的教师专业发展[J].比较教育研究,2006,(2):71-76.  

[17]潘懋元,罗丹.高校教师发展简论[J].中国大学教学,2007,01:5-8.  

[18]秦德林,蒋忠.学校学习型组织建设与中小学教师可持续发展[J].现代教育科学,2004,08:22-25.  

[19]阮望兴.以教育科研为内动力促进教师可持续发展[J].上海教育科研,2004,01:34-35.  

[20]司成勇,王萍.关于小学教师可持续发展能力结构的调查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4,04:31-35.  

学院南路校区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39号 , 100081

沙河校区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沙河高教园区, 102206

版权所有: 中央财经大学

京ICP备05004636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71号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