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教学方法研究项目聚焦微观课堂,注重教学方法改革,通过调动教学全要素,推动全员行动,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推动优质精彩课堂建设。
《财经院校信息类公共课课程思政教学探索》
范丹,信息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安全系讲师,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数据分析与挖掘,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7项。讲授《数据结构与算法》、《C++程序设计》、《数字电路与逻辑》、《云计算与大数据技术》等本科生课程,获学生普遍好评,曾参加学院青年教学基本功大赛获一等奖和最佳演示奖,主持《面向财经类专业的<数据结构>课程教学方法及案例建设研究》等教学方法研究项目2项。
项目介绍
本项目围绕我校信息类公共课的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了探索。课程思政是高校各专业一线教师都应该主动承担的社会责任与政治责任。在人工智能+的大趋势下,信息类公共课成为许多交叉研究的基础,我校信息类基础课程既面向信息学科学生,又是金融、会计、统数等多学科的必修或限选课,学生覆盖面广,班级容量大。而课程本身知识点多,内容偏重逻辑,而且大多数重要理论和方法都是由西方科学家提出创立的。这类课程如何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实现价值塑造十分值得深入思考。项目结合本人所教授的《C++程序设计》和《数据结构与算法》两门面向非信息类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对课程的育人目标、思政元素挖掘、融入方式等进行了探索。
图1 根据课程和学生特点明确课程思政育人目标
项目具有针对性,表现在对课程的针对性和对受课学生的针对性两方面。首先育人目标的设立是根据信息类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特点,依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对公共基础课和工学类专业课的育人要求,聚焦了此类课程在国家及社会、学生个人人生和事业两个层次的6个育人目标。进一步地,针对学生财经类的学科背景,在授课内容和案例选择上都更有针对性,挖掘国家发展战略、技术进步、名人故事、历史事件、优秀传统文化等五类思政元素,初步建设起一套面向财经院校信息类公开课的思政案例集。在实施上,也针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图2 教案示例
项目具有系统性,虽然教学内容和方式一直在更新,之前授课过程中也有意识以身作则、传播正能量,但并没有明确地挖掘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功能,为此本项目系统地明确育人目标、梳理思政元素、设计思政和专业知识技能的融合、形成专门的课程思政教案,实施时除案例讲授外,也力争通过身体力行,用自己积极严谨、真诚公平、仁爱耐心的态度传递知识的同时以逻辑思维启迪学生智慧、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
项目具有初探性,建设过程有成功经验也有失败教训。虽然通过项目建设增强了我自身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也逐步掌握了一定的课程思政的技巧和方法;从学生反馈情况看,课程内容和教师本身的积极态度也受到了学生的普遍认可,也有因材施教帮助双培生突破自我、克服困难完成学业的成功个例,但如何有效评价课程思政的育人成效还有待进一步探索,相关教学资料也需不断改进和完善,建设成果还需进一步整理和推广。总之,本项目只是一个开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永远在路上。
图3 课堂推广成效